晨霧未散時,我已在黃果樹瀑布前駐足。徐霞客的青銅雕像在景區入口處矗然而立,衣袂間似還裹挾著三百年前的煙雨。碑刻斑駁處,“搗珠崩玉,飛沫反涌”的詩句依然錚然有聲。十一月的風掠過林梢,將漫山黃果的甜香揉進水霧里——此刻正是傳說中“金果綴枝,情定瀑前”的時節。
懸河落九天
白水河奔涌至此,將七十七米斷崖化作傾天素練。立于觀瀑臺仰望,百丈銀綃自云間垂落,水霧升騰處幻化出七彩虹霓,恍若吳三桂沉落的珍寶重見天光。明代地理學家或許不曾料到,他筆下“珠簾鉤不卷,匹練掛遙峰”的景致,竟與數百年后我的目光相逢。相較曾游歷的德天瀑布,黃果樹少了幾分邊陲的野性,卻在磅礴中透出西南大地的靈秀。
犀牛潭的晨光正泛著翡翠色,傳說中沉寶的波光早已湮滅,唯見飛瀑跌落的銀珠在潭心翻涌。潭畔石壁上的青苔掛著晨露,被初陽蒸騰成裊裊輕煙,恍若當年犀牛踏過的蹄印化作了云氣。導游介紹說,晴日午后常有彩虹浮于潭上,是白水河與陽光共釀的瓊漿。此刻雖未見虹影,但見水霧在巖壁間流轉,將晨光折射成細碎的金箔,隨風飄散在游人的肩頭。
沿棧道徐行,古榕盤根錯節處,金黃果實垂落如星。藤蔓掩映的水簾洞前,《西游記》取景石碑靜立苔痕間,洞口垂落的珠簾被秋風拂動,仿佛五百年前美猴王掀簾時的余韻。傳說與現實的界限,在此被飛瀑沖刷得模糊。
石上流年痕
踏入天星橋景區,便跌進一部石與水合著的地質史詩。喀斯特地貌在此展露最靈動的姿態——水上石林如散落棋盤的星子,天然盆景在幽谷中悄然生長,數生步的跳磴載著歲月浮沉,銀鏈墜潭的柔波將神話繡入巖層。石為水塑骨,水為石注魂,二者廝磨出的奇觀,恰是西南大地最精妙的密碼。
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百六十五塊跳磴在清溪中蜿蜒,每一塊都鐫刻著時光的刻度——這便是“數生步”的玄機。俯身尋得八月二十日的青石,溪水正漫過凹痕里的青苔,恍惚看見自己的生辰在漣漪中蕩漾。忽見前方老榕抱石處,盤根虬枝竟勾勒出飛天舞姿,小葉榕的須根垂若瓔珞,“美女榕”的曼妙,原是草木與山石千年廝磨的詩行。
“橋上橋上橋”的奇觀令人嘆服自然之工:暗河在足下低吟,三疊天然石橋次第相銜,恰似大地精心設計的機關鎖鑰。銀鏈墜潭處,流水化作萬千銀絲在蓮葉狀巖盤間纏綿,泠泠聲如白龍遺落的鱗甲輕叩潭心。傳說當年小白龍在此化形,如今水霧間仍浮著細碎虹光,恍若未褪盡的龍影。
西游覓仙蹤
暮色將臨時分,陡坡塘瀑布以別樣風姿迎接來客。百尺銀綃平鋪直瀉,寬達105米的瀑面似銀河傾瀉,洋洋灑灑漫過鈣華潭壩。秋陽斜照中,水簾泛著蜜色柔光,仿佛觀音手持凈瓶在此傾倒瓊漿。1986年電視劇《西游記》的取景記憶在此蘇醒:唐僧師徒牽馬過河的鏡頭里,白龍馬踏碎的不僅是浪花,更是一代人對神話的集體想象。
潭水倒映著漸暗的天色,將瀑流襯得愈發瑩潤。忽見對岸蘆葦叢中躍起幾星碎光,原是夕陽在水面濺落的金箔,隨晚風在水霧間明滅流轉。比起主瀑的雷霆之勢,這方瀑群更像待字閨中的少女,將百褶裙裾舒展在秋光里,以溫柔接納《西游記》鏡頭中的人間煙火。
歸途回首,三處瀑群各展風華:黃果樹似潑墨寫意,天星橋如工筆白描,陡坡塘則若淡彩冊頁。徐霞客雕像在暮色中漸漸隱去,而白水河依舊不舍晝夜地奔流。突然懂得所謂“山水有靈”,原是天地以瀑為弦、以石作譜,為每個駐足者奏響不同的生命樂章。當自然造化與人文印記在此水乳交融,我們跋山涉水的尋覓,終究是為了在洪荒之力中照見自己的倒影。
免責聲明: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所轉載內容之原創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